牛牛园长温馨提醒:寒潮来了,千万别这样叫醒孩子,否则后果很严重!
近日全国各地都迎来了大范围的降温,随着天气越来越冷,小宝贝们每天起床时格外留恋温暖的被窝,久而久之变成了“起床困难户”。
不少家长感觉,早上叫孩子起床太心累,每天早晨仿佛都在打仗一样:
看他醒来了爬起来了,转身又躺下来,如此反复,反复如此......
喊他千万遍,过去一看,娃居然还在呼呼大睡中.......
不管他,让他去睡吧,可今天上学怎么办?......
冬天叫娃起床,真是一件“伤敌八百,自损一千”的事。一不留神,还容易“踩雷式”叫娃起床。
“踩雷式”叫醒又被称为“杀伤性”叫醒方式,凡是激烈的砍断睡眠过程,使用过大的声音,或者不间断的噪音,以碰触对方身体,剥夺睡眠安全感等,都是“杀伤性叫醒”方式。
以下这些“踩雷式”的叫醒方式,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,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,家长们请先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做过?
“歇斯底里”型叫醒
杀伤力:★★★★★
杀伤行为:冲进房间,大声喊“7点了,还不赶紧起。”
孩子反应:从睡梦中被吓醒,伴随惊吓和嚎啕大哭。
不良后果:影响孩子心情,甚至还会把孩子的睡眠安全感夺走。
“送娃冷风”型叫醒
杀伤力:★★★★★
杀伤行为:跑进房间,二话不说,直奔床边,掀娃被子。
孩子反应:突然被一阵寒冷惊醒,不知所措。
不良后果:不仅会让孩子身体着凉,更有可能使孩子心生寒意。
“疯狂拍打”型叫醒
杀伤力:★★★★★
杀伤行为:靠近娃,不是摇晃,就是一顿粗暴狂拍。
孩子反应:睡眠中被“袭击”,引发孩子愤怒和攻击性行为
不良后果:不仅不能让孩子养成早起习惯,还会越来越讨厌起床。
“唐僧唠叨”型叫醒
杀伤力:★★★★
杀伤行为:宝贝快起了再不起迟到了,3分钟后再来一遍。
孩子反应:貌似醒了,睁眼看一眼,倒头继续睡。
不良后果:频繁打断孩子起床的“启动过程”,越叫越起不来。
“制造噪音”型叫醒
杀伤力:★★★★
杀伤行为:还不起,给她搞点动静,不行再来点摇滚!
孩子反应:被噪声吵醒,一脸懵,附送大量“起床气”。
不良后果:被噪音打断,导致烦躁的醒来,容易被激惹。
“全程包办”型叫醒
杀伤力:★★★★
杀伤行为:孩子闭眼,完成了出门前所有操作
孩子反应:“我是谁,我在哪里,我是在梦里吗?”
不良后果:缺乏自律,做事拖延,不负责任。
以上雷区
各位家长你中招了没?
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睡眠时间要求。保证孩子,充足的睡眠时间之外,最好能够固定下来,每天大概几点起床、几点睡觉。
有了固定的作息,不仅可以让孩子的生活充满仪式感,而且有助于孩子秩序感的养成,更容易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当孩子很小的时候,我们可以用沙漏的方法提示孩子感受时间的流逝,等孩子大一些了,家长们可以给孩子买一个闹钟或小手表,教会他看时间。睡觉前设置闹铃,让孩子自己根据闹钟的时间起床或做其他的事。
一方面让孩子做事更有仪式感,学会自主安排生活学习内容,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。
晚上睡觉之前,告诉孩子,第二天的活动安排以及几点要起床。孩子有了心理准备,并且对第二天的生活有所期待,起床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勉强和惊吓。
因为起床有一个启动的过程,家长们不要到最后关头紧急叫孩子,可以适当提前10-15分钟。
这样孩子有个缓冲时间,不用立马从床上爬起来。家长也不会因为时间紧张而焦虑,采用“杀伤式叫醒”了。
❖叫孩子起床的方法还有很多种,比如:用轻音乐唤醒、用光线叫醒、用绘本故事叫醒、用轻轻触摸叫醒等等。
❖用哪种方法其实不是最重要,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有安全感,感觉好,就可以喽。
❖坚持一段时间在同一个时间点叫醒孩子,会让孩子慢慢形成生物钟,时间久了,不用家长叫,自己就自然醒了。
❖家长尤其是年轻的父母,要节制晚上看电视的时间或者娱乐、加班的时间,为孩子营造安心睡眠的环境,做早睡早起的好榜样。
❖专家建议,人在起床时,最好先睁眼躺十分钟,再坐起来,有助于身体健康。所以,不要要求对方在你下达指令的那一刻就弹起来,而要给孩子充分的起床时间。